top
homeins.resourceinfositemap
                                                                                                              相關網站   ┃   地景保育教室   ┃   資源下載
        地球上的岩石受到風化、侵蝕作用而形成岩石或礦物碎屑或生物遺骸等,再經過流水、冰河、風、海流等介質的搬運,於不同地點和環境下進行堆積,接著經由壓密、膠結等成岩作用後,所形成的岩石稱為「沈積岩」。由於沈積岩的堆積和形成的時間有先後次序,基本上是由下往上依次的堆積,因此可見到厚薄不一、層次分明的岩層,這是因為每次堆積物質的組成、性質和堆積量不同所導致的結果。沈積岩在堆積過程中,往往會夾入一些生物遺體或生物活動的痕跡,而形成所謂的「化石」。

        通常沈積岩在沒有受到地殼運動抬升或擠壓作用的影響之前,是呈水平位態的岩層。若受到地殼運動的推擠之後,原本水平位態的岩層就會發生波浪形狀的彎區,這種現象叫「褶皺」或「褶曲」。若岩層褶皺作用超過岩層之彈性極限就會斷裂並產生錯動,就稱之為「斷層」。        

bulging

↑水平岩層及褶皺構造圖解

 
 
 
 
 
 
 
 
 
 
 

        臺灣常見的沈積岩依堆積物質的組成和顆粒大小大致可分為石灰岩、礫岩、砂岩和頁岩四種。其中石灰岩是由生物遺體堆積而成,其餘三種依組成顆粒大小的排列順序分別為礫岩、砂岩到最小的頁岩。

  1. 礫岩:礫岩是由直徑大於2mm的「礫石」堆積後膠結而成的,所以稱為「礫岩」。礫石就是一般所稱的「鵝卵石」,是沈積岩中組成顆粒最大的,十分容易辨識。
  2. 砂岩:砂岩是臺灣最常見的岩石之一,主要是由顆粒直徑在2mm ~0.06mm的砂粒所堆積而成的。因此,砂岩可見到明顯的顆粒組成,摸起來較為粗糙。
  3. 頁岩:頁岩也是臺灣常見的岩石之一,在沈積岩中屬顆粒最細的一種,摸起來幾乎沒有顆粒的感覺。由於在形成時,往往會堆積出如書頁般的薄片層理,所以才稱為頁岩。頁岩大多呈黑色或青灰色。因為顆粒不到0.004mm,所以摸起來粉粉的,而且質地鬆軟、易碎。在野外的岩層中,常可見到砂岩和頁岩交相堆疊而形成的「砂頁岩互層」。
  4. 石灰岩:主要由珊瑚、貝殼、藻類等生物遺體堆積形成礁石,然後再經膠結而成。因為是生物遺體的堆積為主,所以可以見到大量的生物遺體或化石。臺灣最常見的石灰岩是為珊瑚為主體所構成的「珊瑚礁石灰岩」,主要分布在恆春半島一帶。

Copyright © 2011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