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homeins.resourceinfositemap
                                                                                                              相關網站   ┃   地景保育教室   ┃   資源下載
     
       生物死後個體會因腐化分解而消失,大多數不會遺留下痕跡,同時生物活動的痕跡等也會被破壞。但是在適當的機會下,有些生物的遺骸或活動的痕跡、巢穴等會被保存在岩層中,經過所謂的石化作用而蛻變成「化石」,最後會經自然作用或人為挖採而出露於地表。一般化石大都保存於沈積岩層中,因為沈積岩在沈積、膠結的過程中,活動於其上的生物遺骸或其活動所遺留的種種痕跡,沒有受到破壞而保存於地層內的機會較大,最後即可能形成化石。化石的出現,可顯示出地層形成的年代、當時的沈積環境、氣候狀況,以及當時生物的分布情形等。 能形成化石的條件最好是生物具有堅硬部份的組織,於其死亡後被迅速掩埋,而掩埋的場所以較細顆粒的沈積物為佳,其中頁岩和石灰岩形成良好化石的機會最高,在頁岩或石灰岩層中出現化石的機會也最高,同時化石品質及保存也會較佳。

c07

化石的分類

◎依化石保存的形式區分:
  1. 原物保存的化石:如在透明的琥珀中,常可看到完整蚊子、蜘蛛或螞蟻等的化石。
  2. 經交換作用形成的化石:生物遺體經過一些物理和化學作用,改變其物理結構或化學組成。例如,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小油坑附近,即曾發現褐鐵礦質的樹葉、樹枝。
  3. 生物的遺跡:生物活動而遺留在地層中的遺跡,一般被稱為生痕化石。
◎依化石個體的大小區分:
  1. 大型化石:用肉眼即可分辨和鑑定的化石。
  2. 微體化石:需利用放大鏡或顯微鏡才能鑑定的化石,如有孔蟲或花粉。
  3. 超微體化石:需用高倍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鑑定的化石,如球藻類之單細胞生物化石。
◎依化石的形成狀況區分:
  1. 實體化石:生物遺骸或骨骼等的化石
  2. 鑄模化石:實體化石的生物實體若被破壞,或因溶解作用而不見,只留下生物的外形,可再區分為內模和外模化石兩種。
  3. 生痕化石:生物活動所遺留的痕跡。 草嶺地質主要為各種砂岩、頁岩及砂頁岩互層所構成,其中多數夾有化石在內,甚至有化石密集層的出現。
         因此在草嶺各岩層的裸露處,只要仔細的觀察,應該都可見到上述的實體化石、鑄模化石及生痕化石景觀,下方照片即屬於鑄模化石。

c05

 
 
 
 
 
 
 
 
 
 
 
 
 
 
 
 
 
 
 
 
 
 
 
 
 
 
 
 
 
 
 
 
 

Copyright © 2011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