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所資訊


想了解升學管道、課程內容、系上活動、畢業出路及常見問題,請點選下方圖示


Boss

升學資訊

Boss

課程介紹

Boss

畢業出路

Boss

系上活動

Boss

常見問題


懶得一個個點進網頁看嗎?我們也提供線上摺頁,讓你一次了解所有相關資訊!


點擊右下方   即可觀看全螢幕!



 想知道地理系學生都在做些什麼,請繼續往下瀏覽 

總召的話

台大地理系杜鵑花節總召  地理二 徐佑昕


  歷經三年的線上展,杜鵑花節終於再次迎來實體場次。從上次實體展到這次實體展,對於大學生來說幾乎是一個世代的更迭。在種種原因下,儘管今年我們遇到了不少的問題,但同時我們也遇到許多願意與我們一同面對困難的人。誠摯感謝促成地理系杜鵑花節走到今天這一步的每一位朋友!

  地理系的花節官網是學長姊們為了因應疫情而設立的,但在這個功能之外,這個網站也同時讓歷代花節的成果能有一個集大成的地方。坦白說我高中時也因為這個網站豐富的資訊受惠,因此我更希望這樣的意義重大的平台可以繼續傳承下去。

  讓以高中生為主的客群能夠更加了解地理系是杜鵑花節的首要目標。在地理的大學門之下有各式各樣的領域,因此這裡有千百種人,且每種人都有自己適合的位置;但在多個專長多元並立的同時,我們也只有同一種關心土地的人。在和高中生介紹自己的領域的同時,也能重新檢視自己在地理學中的定位。

  三年嚴冬,積雪消融之時,必將迎來艷麗綻放的杜鵑花。

課堂成果

地理系的課程從大氣層到地底斷層,人文現象到空間資訊,每堂課都讓人收穫豐富。快來看看我們的心血結晶吧!

系友採訪

望著前方因為夢想而散發光采的學長姊,想知道他們一路走來的感想和心聲嗎?讓過來人豐富你的人生視野!

地理新知

生活中處處是地理,有趣怪奇的地理新鮮事就藏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睜大你的雙眼,奇幻的知識之旅要啟程啦!

課堂成果


  今年杜鵑花節,我們向系上的同學們徵集了他們在課堂中所做出的報告,並整理成簡短且清晰易懂的文章,搭配生動的圖表或地圖,讓各位能夠理解地理系學生在課堂中的所學,包含分析方法、理論觀點、技術工具等等,看看系上的課程訓練如何呈現出地理系學生獨特的思維。


遊戲路上—街道遊戲的意義、藍圖與反思

原著/盧淨婕、何雨潔、陳玥彤、楊于晨、吳季寬

文/蔡承翰、游孟純 (2020)

View more

失衡的農產運銷:鑲嵌於臺北第一果菜批發市場中的臺灣農業發展

原著/盧淨婕、游博翔、吳季寬、吳杰恩

文/張耀仁、陳盈璇 (2020)

View more

婚姻平權智力測驗——2018年婚姻平權公投同意率與教育程度分析

原著/紀德鑫、簡微、黃筱涵、游孟純

文/蔡承翰、游孟純 (2020)

View more

明與滅的抉擇—探討天燈之經濟、文化、環保永續性

原著/紀德鑫、黃筱涵、蔡端端、蔡耀萱

View more

穆斯林友善環境分析

原著/紀德鑫、黃筱涵、蔡端端、蔡耀萱

文/倪楷恩、鄭翰 (2020)

View more

機場捷運怎麼變了?從政治人物的籌碼變成人民的搖搖馬

原著/林子耘、趙家怡、陳夢岑、鄭中彥、廖冠至

文/李旻、許硯博 (2020)

View more

誰的文化?青山宮遶境爭議與都市空間的想像落差

文/紀懷超 (2021)

View more

環境教育,小學生的新型課程

View more

你的杜鵑花節,我的青草時代

文/王睿嶸、張恆 (2021)

View more

疫情時代下的自然與登山

文/林宏祐 (2021)

View more

疫情下的口罩地圖—地理空間分析應用實例

文/黃靖涵 (2021)

View more

地理系也做數據分析!以空間分析看傳染病如何擴散

文/游孟純 (2021)

View more

系友採訪


  在每年的杜鵑花節,我們都會對系上畢業的學長姊們進行採訪,而這個部份則是針對在畢業後並未選擇直接就業,而是繼續在系上攻讀研究所的學長姊們,他們經歷了大學階段後,又以新的身份在地理系持續鑽研自己的研究課題,對於系上所學有著更加精闢且深入的見解,讓我們來看看他們如何看待臺大地理系的吧!


升學走向

曾明心,臺大地理系碩士班學生,曾赴日本國立大阪大學交換留學一年,在拓普擔任地理組講師,教學輔導學生參與奧林匹亞以及國際專題研究等活動。

Q1: 大學學的的人文地理和高中學的人文方面的地理有何差異?

  我自己覺得完全不一樣。高中的地理注重介紹現今世界各地的背景知識,較表面且死板,比較像是硬塞知識。而且那些知識是一種結果、一個現象,不會探究如何形成現象的過程與原理。臺大地理系人文地理的方面則會比較有抽象的概念,且較著重不同地理學家的理論以及地理思想在歷史上的演變。

Q2: 在從事人文地理研究的道路上,需要什麼樣的特質或是能力?

  觀察力、洞察力與體察力。尤其是體察能力,這在做田野調查的時候更顯重要。雖然察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能力似乎是與生俱來,但可透過多做幾次田調與訪談後天培養。

Q3: 為何會選擇到拓普擔任講師?

  我是被同屆找的,剛好他是拓普內管人事的,因此被他邀請。答應的理由是自己滿喜歡小孩子的,對教育雖然沒有到真的很有熱忱,可是也算是喜歡並且想去嘗試。我在康橋有和別人合授的班外也接了班導,授課之餘也要負責和家長連絡。教育責任很大,但自己也有覺悟扛起。

Q4: 在拓普擔任講師後的收穫與想像中有什麼不同嗎?

  班級經營還有教學相長:在教學生時事、國際觀的同時,也讓自己更了解這些國際大事。另外就是成就感:如果發現自己的教學內容在過兩三個禮拜後學生還記得,得到的成就感是很大的。雖然不是每件事都記得,但如果有記得會覺得自己被重視,很開心。

Q5: 除了拓普以外,地理系還有哪些實習或工作機會嗎?

  我自己知道的像是GIS公司(如崧旭)都跟我們的系有合作。也有些人會去當社區規劃工作師,或是走都市規劃方面。

Q6:您曾去交換學生一年,請問您是申請什麼樣的交換計畫?需要精通語言嗎?

  我申請的是理學院院際的交換計畫,主要是到日本大阪大學的語言中心學習日文,不過我也有在大阪大學修歷史、文化、語言相關的課程。至於需不需要精通日文,我個人是覺得還好,大概N4即可,畢竟主要是去語言中心學習日文,但如果有日文基礎的話,就可以去修一些以日語授課的課程。此外,在開學後都會有入班測驗,根據測驗的結果學校也會告隨你適合修什麼樣的課程。總而言之,我覺得並不需要擔心太多。

Q7:台大的交換學生好申請嗎?有什麼準備上的注意事項可以分享的嗎?

  因為我申請的是理學院院際的交換計畫,而在理學院中,申請日本的兢爭對手相較於其他國家來的少,所以也是相對好申請的。而我為了能使我的日語口說能力更加進步,也有和來自日本的同學進行語言交換,以增進我的日語口說能力。至於院際的交換計畫還需要成績達到標準、準備讀書計畫、考取語言證明等等,所以這方面建議是要多多去學校(或學院、系上)官網去查詢、留意資訊。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花費,其實日本學生支援機構有提供獎學金(約8萬日圓),但是只夠支援房租和健保費等日常生活的開銷,如果省一點的話其實不會有太多的開銷。

Q8:交換留學的這一年您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我認為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能尊重不同的價值觀、想法和文化,像是歐洲學生對於戀愛關係的思想比較開放,但亞洲國家的學生比較保守,雖然有些他們的思想我不太能接受,但是也是更能尊重他們這樣的想法。當然還有啦,日本的外食很貴,學校也有點偏僻,所以還學會了自己煮飯,也因為日本的女大學生都很會打扮,所以變得比較會化妝(笑)。此外,因為日本的連假比台灣多,所以我也運用了交換留學難得的機會,去到了日本三十多個縣市旅遊。最後,在國外待完一年回來,也對於台灣的好與不足在感受上更加深刻了。

Q9:對於打算進行海外交換學生或是去日本留學的學弟妹,有什麼話想說嗎?

  我在大阪大學的海報上看到一句話:「沒有人去留學是後悔的。」我想,當我回來台灣時真的是有這樣的感受。所以,想要去日本留學的學弟妹,真的不要有太多顧慮,一定會有很多的收穫的!

採訪者:陳子安、王睿民

郭育安,大學就讀哲學系,研究所為臺大地理系碩士班學生,十分關注「邊界」議題,碩士論文與馬來西亞檳城喬治市的養燕產業相關,深入探討人與動物的邊界。

Q1: 學姐您一開始並非在地理學領域學習,而是在哲學領域,那為什麼在研究所階段時踏入地理學,來到臺大地理所呢? 研究所畢業後,您未來的規劃為何?

  在高中階段的第一志願即為地理系,但在考大學時沒有考上。進入到哲學系也是意料之外,因為它是我的第七十多個志願,大學就讀的學校沒有地理系因此也沒辦法轉系。在大二的時候有了考研究所的念頭,但只停留在這個想法。到了大四,才決心要考地理所。而目前計畫出國前往美國深造念書,繼續學習自然與文化相關的研究。

Q2: 可以請學姐您稍微說明一下哲學與地理學是否有什麼樣的關聯嗎?這兩個領域是否有任何可結合的地方?

  這兩個領域差異很大,哲學很抽象,探討很本質、比較up to Earth的事情,地理則探討比較down to Earth的面向,跟實際發生的現象比較接近。研究所剛進來時,很明顯感受到兩者的差異,剛開始會不知道什麼是很「地理」的問題。我覺得最能結合這兩門科的課叫「地理思想」(洪廣冀老師在地理系大學部的課程)。內容提及地理學意識形態的轉變與流派,而剛好這讓我有種回到哲學課堂的氛圍。哲學很強調思辨及分析理論的優缺點與發展脈絡。這會讓我覺得地理與哲學好像也沒有那麼遠。哲學所強調的思辨,正是地理所應用的技能。另外,我覺得哲學領域的思考方式能幫助我帶進後續研究裡。有時候在做田野觀察或理論探討時,也可以把哲學思辨帶入,提供其他角度的觀點或發想的廣度。

Q3: 學姐您的碩士研究與人和動物的邊界有關,可以先請學姐簡單說明一下您的研究嗎?

  最一開始是因為看過一篇報導,是關於出現在馬來西亞檳城喬治市文化遺產地養燕產業。「養燕產業為什麼會在文化遺產裡?」對我而言是一個很有趣的發現,因為自然、動物等似乎不會出現在文化的架構裡面,這幾個看似相反的面向確實在當地引起很大的衝突與辯論。經過洪伯邑教授的引導,開始好奇如此衝擊性的結合究竟是如何發生,便著手研究人與動物互動相關的動物地理學。做研究中最大的收穫便是田野研究的整個歷程,做田野研究需要時間、經驗與有限的金錢。在陌生的環境取得寶貴的資料,需克服很多的困難。

Q4: 學姐您的研究是以馬來西亞為田野地,那您認為從事以國外為田野地點的研究,對您而言有什麼困難的地方?

  在國外,首先是食衣住行等方面,再來是安全的考量,以及找不找得到適當的訪談對象及研究資料。例如,我必須在當地找到文化遺產或是養燕產業相關的人,才能取得我要的資料。那我究竟能不能找到這些人?要如何去找?找到後要如何保持聯繫?什麼樣的人我需要保持聯繫?什麼樣的人我應該要保持距離?而性別就是很明顯的例子。養燕產業的人大多是中年大叔,即使對方可以給你很多資料,甚至可以帶你到生產現場,但如果覺得不對勁,仍需要拒絕,意即對方的行為無法給你足夠的信任,那就必須要保持距離。另外,語言也是很大的限制,因此我選擇的是華人的產業,使我得以進入田野。

Q5: 之所以選擇洪伯邑教授的研究室的原因是什麼?

  在準備研究所的時候,可以說是邊準備邊決定。我比較想要探討自然與社會文化的關係,加上伯邑老師當時有在做東南亞的計畫,所以我決定就選擇他。

Q6:請問學姐您待在伯邑老師的研究室的這段期間,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伯邑教授教學非常用心,給予學生很大的空間發揮。剛進地理所有段撞牆期,但老師很有耐心,有時論文寫不出來,他也總能給出很多新方向。研究室氣氛輕鬆,同學都好相處,也常互相交流、討論研究。

Q7:為從哲學領域轉到地理學領域的學姐,您有什麼樣的建議給學弟妹,無論是想轉換跑道,或是想要結合其他領域的,又或者是想要走人文地理學的?

  大學四年是探索自己真正喜歡領域的時期,必然會花很多時間做不同的嘗試,不過不需要覺得在浪費時間,要做了才知道適不適合。所學或許離未來所需遙遠,但任何經歷均對你有著隱隱的幫助。

Q8:台大地理內印象深刻/推薦的課程?

  伯邑教授所開的課程。教授教學非常用心,上課氛圍輕鬆活潑,若對農業有興趣,也可修習教授的課程。有課後討論,有反思,教授課程還有一大特色就是地理實察。

採訪者:林宏祐、張書明

李欣儒,大學就讀台灣大學地理系,現為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生,並於黃倬英教授的研究室進行遙測與台灣霧林帶生態的研究。學姊對自然地理與技術地理很有興趣,曾待過系上研究GIS與水文的研究室。現在的研究與光學遙測相關,2019曾去哥斯大黎加的田野進行研究協助。

Q1: 請問學姊當初是怎麼對地理系產生興趣?

  這一切都是一個意外,我其實第一志願不是地理系,一開始我想要讀化學或生醫系相關,但是因為分數剛好到這。

Q2: 為什麼會選擇黃倬英教授的研究內容作為自身的進修目標?

  其實在進入Choy(黃倬英教授)的研究室之前,我去過另外兩個研究室,一個是River(黃誌川教授),另一個是孫志鴻教授的。而Choy研究的遙測和生態相比之下是我更有興趣的領域,因為剛好我很喜歡技術性的東西也很喜歡生態,發現兩者很perfect的結合在一起,所以最後選擇了Choy的研究室。

Q3: 可以請學姊簡單介紹一下您的研究內容嗎?

  我現在的研究,是關於台灣的霧林帶裡面霧水的持續時間。因為霧林帶在地球上是蠻珍貴的一個生態系統,台灣剛好有不錯的條件而有大面積的霧林帶,我要去研究台灣霧林帶在氣候變遷下,霧的持續時間是否會有所改變。

Q4: 學姊可以跟我們分享2019年哥斯大黎加田野調查的經驗嗎?

  (這次的哥斯大黎加田野調查)可以體驗到真的在做研究的人,他們會面臨什麼問題,像是從野外的搜集資料,或是蒐集資料後如何分析,以及後續的很多很多細節,都是實際操作過程中才會遇到的。

Q5: 學姐研究地理學遙測,如果要做跨領域的學習還可以往哪些方向?

  如前面所說,因為我喜歡技術類的東西,所以我也喜歡修一些電腦程式相關的課,如我曾修過演算法之類的課與地理系開的WebGIS課程,這些課都是透過程式來解決問題。他系的課的話修了森林系的課最多 ,因為我的領域是遙測跟生態,森林系裡面有很多森林生態的課程,所以會修那些課來補足地理系沒有開的生態課程。

Q6: 可以說明一下高中與大學的地理學有什麼樣的不同?

  我覺得高中比較偏向單向的接收老師給的訊息,像是老師會跟你說「台灣是怎麼樣的國家」或「非洲是怎麼樣的地方」,學生只能全面地接受。大學的話開始自己去找答案,開始知道很多事情沒有標準答案,要習慣沒有標準答案,尤其大一剛進來要適應大量的簡答題,可能一開始會無所適從,這可能是大學跟高中最大不同的地方。

Q7: 可以與我們分享您認為「地理系」或「地理學」究竟為何嗎?

  真正的地理學和大眾的想像很不一樣,大部份的人會覺得地理學就是背誦的,像是國家的首都或者地理位置在哪裡;但當我們學習了解後,會發現這是一個很多分支也很有歷史的學科。很多事情我們都可以用地理學的角度去切入、去觀看,像很多人用地理學空間分析的觀點去分析交通網絡,或是用地緣政治的角度去分析武漢肺炎,亦或是邊界問題也是不少人探討的,邊界裡外是兩個非常不同的文化,在邊界上所發生的交流與碰撞是十分有趣的,地理系可以提供那樣的視野與機會去體會其中的奧妙。

Q8: 妳認為地理系的所學如何運用在生活之中?

  我一開始在大一、大二的時候很排斥人文地理學,也不了解如何學好人文地理。但等到大三以後,我有更多時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沈澱學到的知識,這段時間才發現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因為它教導我們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如關心時事與關注少數群體,而這些也是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應該具備的。

Q9: 為何地理系無法成為台灣高中生的前幾志願?

  因為台灣的社會風氣常常會以職業導向來看科系,而地理系出來的確不會像醫學系、護理系等有一個社會上已有的職業作為指標,沒有人規定地理系出來以後會做什麼,所以大家若以經濟利益來看地理系不會被視為第一志願。但我認為在地理系,可以學習以不同的觀點來了解同一件事,這是其他學系較少見的。

Q10: 對於未來不確定的高中生,您覺得有什麼樣特質的學生適合來上地理系?

  喜歡順其自然,然後不怕風吹雨打,經得起歷練,喜歡探索不同事物的人,因為進入地理系要面對很多未知與探索。

採訪者:劉鎮臺、吳孟哲

許毓芳,大學就讀台灣大學地理系,現為台大地理研究所碩士生,學姊對於人文地理及自然地理都很有興趣。因為家鄉曾經發生過大地震,決定走向自然地理與地震相關的領域,關心議題包含地殼變形、地震學、地震災害等。學姊統整歸納邏輯能力很強,被譽為會說話的心智圖。

Q1: 為何選擇就讀地理系?

  中學時期受到學校地理老師的影響,開始嚮往地理系,加上自己的興趣處在文理光譜的中間,所以選擇同時兼具、整合人文與自然的地理系。

Q2: 您認為唸地理系需要具備什麼能力或特質?

  地理這個科系在人文和科學的比重是相當的,所以建議同時具有清晰的邏輯以及從不同角度看事情的能力,並對地理有相當的熱情,才能在地理的領域學得扎實、有所收穫。

Q3: 地理和其他類似的科目的差別?

  雖然地理系和地質、社會、土木等等科系在學習領域上有一部份的重疊,但就像Q2所述,地理系的光譜介在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中間,所以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會比其他科系更加多元與全面,是地理和其他領域最大的差異。

Q4: 大學(或碩士)的自然地理和高中有什麼差異呢?

  最大的差異是標準答案的有無。高中地理是告訴我們一套標準的系統,多著重「現象闡述」,卻鮮少深刻討論其中的緣由。而大學地理則是分享思考方式給我們,再由不同的面向進行分析,去批判我們的假設,最後產出不同面向的理論。

Q5: 如何面對那些反對您選擇地理系的人?

  選擇地理系本身需要對此科系有高度的熱忱,因為在未來工作的選擇上並不如其他熱門科系容易,所以如果對地理有堅定的想法,那些反對的聲音終究只是個人意見,可以自己判斷。

Q6: 課業學習或研究上最印象深刻的體驗?

  平常教科書所提供的議題或理論,都是經過不斷實驗驗證的結果,但在實際上許多研究裡常存在一些有爭議或尚未解決的問題,和在教室裡學的一道道理論、定義有很大的不同,能學到課本上沒有的東西,覺得很有趣而且印象深刻。

Q7: 碩士班的地理系分為人地、自地和空間,為何會選擇走自然地理?

  我是屬於人文和自然光譜中間的人,不論在自地或人地都有極大的興趣,所以曾嘗試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研究。以前曾到過那瑪夏進行田野調查,但後來發現自己無法客觀的面對受訪者,可能影響研究的內容。此外我也曾參與過金澤大學實驗室的湖泊沉積物歷史分析,發現自已對自然地理領域更有興趣,而最終讓我決定往自然地理領域的關鍵是2016年的美濃大地震。這個地震造成台南很大的災害,也讓我下定決心,朝向地震災害研究付出一份心力。

Q8: 田野調查需要有什麼準備、過程中能培養哪些能力?

  除了一般行前準備外,還要有面對挫折的決心,因為課上的所學止於理論,在實際操作時常常遇到突發狀況和困難。可能是岩石風化得無法辨識、可能是新機械的操作不熟悉,或是實際調查過程和預想有落差,但只要不斷的累積經驗,便能夠解決突發狀況,耐心及技術也會有很大的提升。

Q9: 對於自然地理有幫助的外系課程?

  自然地理又分為好幾部分,可從各自領域進行對外學習。地質系、大氣系、森林系、海洋研究所開設的專門課程都是自然地理的衍伸。以地質系開設的地質調查為例,這項課程能夠提升自己對各類礦物、岩石辨識的熟悉度,在課堂上使用的岩石是挑選特徵較明顯的標本,田野調查時常因為風化等外營力作用下使得不易觀察。此外,在野外調查中也能夠讓人更清楚、直觀的了解地質活動和岩性的關聯。

Q10: 如果學弟妹想走自然地理,會給他們什麼建議?

  自然地理是屬於自然科學,因此雖然微積分、統計以及程式設計(matlab、python等)的課程只有幾個學期,但若以後要走自然地理,一定一定不能夠放掉這三個重要的科目。除此之外,自然地理重視資料的因果關係以及資料分析的方式,因此要訓練邏輯和資料分析相關知識,才能為自然地理打下良好的基礎。

Q11: 為何在大學畢業後會選擇繼續唸地理系研究所?

  大三暑假有去中研院從事短期專題研究,在研究領域中產生興趣,加上大學學歷也很難在現在的就業市場找到薪資好的工作,所以決定念研究所。研究所中可以訓練從零開始解決一個問題的能力,這項能力對未來不論是職場上或是研究領域上都非常的重要。

Q12: 自然地理在未來工作的出路有哪些?

  自然地理的出路有公部門的工作,例如:環保科、水利局等等,除此之外,遙測影像分析也是選擇之一,雖然上述這些工作看似和土木、環工甚至地質的領域有部分重疊,但地理學著重於理論,找出事發的原因,透過研究人和地的互動原因和過程來給予其他人解決問題的方向。我目前是莊昀叡教授實驗室的一份子,並共導中研院地球所的黃信樺老師,往後一年會去中研院地球所從事研究助理,未來想繼續攻讀博士,為台灣災害預測與防治獻上一分心力。

採訪者:林韋翰、莊斌宇

郭飛鷹,大學就讀台灣大學地理系,現為台大地理系博士班學生,大學時期曾在崧旭資訊公司實習,空間分析領域表現傑出,目前研究領域多與公共衛生相關。

Q1: 當初為何選擇台大地理系?是怎麼知道自己對空間資訊有興趣的呢?

  當初是分數剛好到才進來的,但隨著大一大二必修課程的摸索,慢慢找到自己或許喜歡空間資訊。後來大專生計畫做時空關聯性的相關主題,也進了系上溫在弘老師的研究室幫忙做一些計畫,更確定了自己的方向。

Q2: 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空間資訊領域到底在做什麼?

  空間分析領域相關研究很多元,舉例來說:最近我們就在研究武漢肺炎的「封城措施」。武漢市是整個封城,而上海和北京是小區自主管理,我們就要分析人流移動的模式,透過一個城市居民日常的移動樣態,找到封城管理最適合的尺度。

Q3: 走空間資訊的話一定要很會寫程式嗎?

  因人而異,因為空間資訊說穿了也不一定要每個人寫程式,也有很多研究生或老師沒有太投入在寫程式。大家其實不用覺得走空間資訊一定要很會寫程式,會寫程式是加分,但不是百分之百絕對。

Q4: 對以後想走空間資訊的學弟妹們,在修課上有什麼建議呢?

  修課的話,其他系比較少開空間資訊相關的課,還是以系上的資源為主。空間資訊大概會分成兩個取向,有些人會專精寫程式的部分,也有一部分的人會往分析方面前進。寫程式就是自己發展一套演算法或開發一個系統,有興趣的人除了系上空間資訊的課之外,可以去修修資工系程式設計方面的課;那分析方面,可以加強分析方法或統計方法,比如線性代數,多變量分析等等,去修這方面的課對於空間分析上的應用會有所幫助。

Q5: 如果研究所不讀地理所,有什麼領域跟空間資訊比較相關可以發展?

  將人在地表上的活動紀錄下來就變成空間資訊,所以除了交通與公衛之外,商業行為、自然環境、甚至是考古也都能應用上空間資訊,空間資訊在跨領域是十分容易的。我知道有人大學是地理系,但碩士班跑去念人類學跟考古比較相關的部分,因為考古學界現在也開始重視空間相關技術了。

Q6: 那談談學長的實習經驗吧!在實習時覺得收穫最多的是什麼部分?

  其實大部分技術的東西網路上都學得到,在公司實習主要是以學習經驗為主,學到最多的應該是跳脫學校學習的模式吧。在學校學習時,基本上教授助教都會幫你把東西準備好,不管是課程內容、實作、作業,甚至是考試答案;但去公司實習時,他們就是會丟一個目標給你,有時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做,會需要自己去思考,開始嘗試在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環境下解決問題。

Q7: 那麼一直讓你讀到博班的動力是什麼呢?為什麼沒有考慮進入企業?

  一方面有去業界實習過,覺得工作性質不是自己喜歡的,加上念了一年碩士班,對做研究蠻有興趣。業界的生態就是賺錢為主,所以工作要不是賣產品,就是標政府計畫回來做,而標政府計畫回來做,基本上做得事情跟在學校一模一樣。做研究對我來說,可以完整理解一件事情的脈絡,算是我的個人興趣,當然我也想賺錢,但在業界的賺錢方式我覺得有些無聊,好奇心沒有被滿足的感覺。

Q8: 讀地理系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其他理工科學生,大多老師教什麼學起來,考試過了就可以畢業,順利找到高科技公司方面的工作。相對來講,地理系的課程沒有強硬的框架,因此大部分的人會對未來感到焦慮。但換另一個角度想,這種焦慮也迫使地理系的學生在大學時就開始思考未來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自己,這應該算是在地理系這樣的環境才更能刺激的思考。

採訪者:周敬棋、周侑利

廖晧宇,大學及碩士就讀台灣大學地理系,目前於溫在弘老師的研究室擔任研究助理。研究興趣涵蓋雷達影像、時空變異、多層次回歸模型等。

Q1: 請問學姊是為何選擇進入地理系呢?覺得地理系有甚麼優勢?

  當初是以推甄進入地理系。我在高中時的性向並不明顯,因此在學測成績出來後,主要是依照成績導向來選擇科系,當時選了一些專業領域涵蓋範圍較廣的系,如地理、大氣、外文等。而我覺得地理系的所學很廣,有自然、人文、 技術;進入碩班後更是體會到,我們擁有空間分析的優勢,且地理可說是無所不在。雖然我們的所學與地質系、大氣系有部分相似,但地理系的課程會有較多人文的部分,也會有較多的整合。

Q2: 請問學姊在大學時就進入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室是什麼樣的動機所推動的?

  大一大二時的課程偏向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在大二時有接觸過R語言;不過在大三修習地理資訊科學課程的「計量地理學及實習」(現為「空間分析」)後,覺得有具體學到一些能力及技術,加上喜歡溫老師的上課方式及決定參加「大專生計畫」,因此我選擇進入溫老師的研究室。 我的大專生計畫主要是以眼動儀了解人們是否會因為經驗或學習背景,而造成看地圖能力的不同。當初是因為希望透過大專生計畫,可以多學一些東西因此決定要去做的,而題目是先有「想要做(量性方面的)大專生計畫」這樣的想法後,才和老師慢慢討論出來的。進入研究室之後,因為大專生計畫的關係,讓我比同學多了一些寫程式的能力。

Q3: 考研究所的時候是一開始就決定要就讀台大地理系的研究所嗎?

  當初就決定要就讀,沒有考慮國外的研究所,主要是因為我覺得如果是用中文作為學習時的語言,我在接收訊息及表達都可以比較完整。進入研究所的動機是希望著重在累積一些知識或技術,且若是在臺灣完成碩士,再到國外讀博士也可以, 所以就選擇了國內的研究所,但目前暫時沒有在學術領域繼續發展的計畫。

Q4: 請問學姊在碩士班主要進行哪方面的研究呢?

  當時碩士論文主題是因為參與溫老師的一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計畫(遙測影像相關),所以碩士論文往遙測方面發展。研究內容偏向遙測+統計方法+機器學習方面,討論雷達影像在都市判讀的應用。都市建築影響會有較多雜訊,嘗試透過GIS計量分析產生量化都市建物特徵的指標(建物密度、高度),配上統計模式去增進雷達影像判識都市水體的精確性。

Q5: 請問學姊在研究所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最大的收穫是做研究的過程。研究所學習的模式跟大學很不同,大學很按部就班,可以容易的學習一套知識;但在研究所需要自己主動學習,透過和老師meeting後確定這次需要的知識,再自己上網找資料或是查文獻。此外,碩班不論是修課或做研究都會不斷訓練彙整資料的能力,要能在做好系統性的布局後,自己學習、整理口語表達。而當助教也會有不同的能力跟收穫,像是如何跟不同的老師互動,以及助教需要把一種知識或軟體了解到透徹才可以去教學生,所以會讓自己對這門課更加熟悉。

Q6: 請問學姊,若是想朝地理資訊科學發展,除了必修課內的學習之外,我們應該對哪些領域有更深更廣的了解?

  地理資訊科學領域很注重寫程式的能力,可以修一些量性研究的課程。如林禎家老師「城鄉環境實證分析」,或是更進階的統計方法,但也不一定大學就要修。

Q7: 請問學姊,地理資訊科學領域在進入職場後通常有那些應用?學姊計劃在職場擔任什麼樣的角色?

  做地理資訊科學很多會去GIS 或環境科學的顧問公司, 工作內容與專案管理較相關,要去開拓新的的專案以及完成專案。 自己則希望往資料分析師或是資料科學發展,就比較不會侷限在GIS 或環境顧問,地理系的學生與其他人相比,可能會多一些空間資料的分析方法與能力, 跨領域能有不一樣的優勢。

Q8: 學姊覺得有什麼就業相關的資料是可以於在學期間就先準備的嗎?

  可以保持紀錄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像是做完當下會覺得有具體收穫、成就感,或是期中、期末報告累積下的project,定期紀錄的話比較不容易忘記,彙整成履歷時也會較有方向 。

Q9: 學姊曾經去澳洲雪梨交換一學期,請問有什麼想跟學弟妹分享的經驗嗎?

  我在大四上的時候以校際交換到雪梨的新南威爾斯大學,主要也是地理環境相關的系,但要上什麼課都可以。那時候已經決定未來要走地理資訊科學,但是因為自己從大一到大三都很喜歡實察,所以修了一些實查的課,比較偏向自然地理,跟研究所之後的研究也比較沒有關係。澳洲的學習風氣跟台灣不太一樣, 同學大都很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討論課的時候會很積極參與,而我就會因為語言比較無法融入他們;但實察時會覺得跟在台大的時候很像,加上自己也很喜歡實察,就適應得比較好。雖然每個人去交換的時候,因為目的和時間點的不同,會有不一樣的心境,但都是一種新的體驗。

採訪者:簡微、歐德昱、沈姿雨

就業走向

馬詩瑜,大學時就讀師大地理系,修習區域與觀光規劃學分學程,碩士則是就讀台大地理系,研究與文化地理相關的音樂地理專題。畢業後曾於都市計畫顧問公司任職。現任職於內政部營建署。

Q1: 為何當初會選擇走人文地理的領域?又為何在碩士時選擇文化地理這個領域?

  當初讀地理系的時候並沒有覺得這是綜合型的科學,只是發現自己對於空間很敏感、很喜歡「歸類」空間環境中的某些屬性,比起自然領域等爬山的活動,我更喜歡關懷人和環境,所以選擇走人文地理。當初是對這個音樂有興趣,所以做了音樂地理相關的研究題目。而因為老師是文化地理專業並非音樂專業,所以就自己去音樂所修課,也念了不少音樂相關的文獻研究。我覺得其實是因為對某些東西有興趣就開始投入這個研究,然後就會因此開始從空間的角度去思考,並有更深入的了解。

Q2: 請問學姐當初為何想修區域與觀光學分學程?修完後又有什麼收穫呢?

 地理可以運用的類別很多,也有不少發展的空間,學程可以讓大家有機會去接觸不同的領域。區域學程是屬於都市計畫脈絡下的應用,而觀光學程部分,很多人可能對旅遊很有熱情,希望自己可以多一些能力(例如:可成為導遊)就會選擇去上課。而我一開始因為覺得到處考察、了解當地很有趣,相關的課程也學得不錯,所以很喜歡觀光學程。不過後來覺得對規畫滿有興趣的,喜歡去設想、對空間有些想像,希望對空間有些規畫並讓它成為某些樣子。知道興趣所在後,先開始接了老師的景觀規劃相關子計畫,後來發現這個工作跟自己的能力相符,因此就修了這個學程。而透過這個學程,我對於都市計畫、都市設計的概念也更加的了解。

Q3: 大學四年如何安排讓自己更充實?

  未來在工作上「犯錯」可能會導致很嚴重的後果,但在大學這個階段多嘗試、多犯錯其實很好。如果這時候有人生經驗上或是在學術上的一些挫折,因為大學的資源環境很豐富也很溫柔,如果有需要也都可以找到一些資源來幫助自己,「多嘗試」其實會是一個不差的經驗。我在大學階段自己因為對音樂、對研究有興趣,就去唸了研究所,而在嘗試過就會知道甚麼是自己需要的,如果沒有試過就不會知道自己喜歡、想要甚麼。

  我覺得大學時期可以放肆一點的去玩,可以想修甚麼課就修,挑自己喜歡的課來上。像我大學上過了運動心理學這樣特別的課,然後還很後悔自己沒上西班牙文,畢竟以後出去工作,可能要花錢、花時間找資源,可能再也沒有機會接觸這些有興趣的東西了。不過如果有自己特別想做的事,可以了解一下有那些有必備的能力,然後去學習相關的知識。

Q4: 土地規劃界的工作內容是什麼?與在大學、碩士所學的內容有什麼關聯?

  土地規劃的精隨在於讓土地與環境能夠有最適當的使用方式,並配合政策或當地人的需求擬定策略與目標。而看見不同環境的特質與對其現況的調查正好是地理系訓練的專業所在,大部分學都市計畫的人注重政策或是法規上的可行性,但地理系能綜合考量自然與人文的因素,這讓我能用與同事不同的角度,以跳脫對土地均質化的思考去看待開發計畫。地理系課程所教授的韌性城市、TOD、都市更新、聚落再造等概念也是想從事土地規劃的人可以執行的方向。

Q5: 土地規劃界有什麼工作是對人文地理有興趣的人可以從事的嗎?

  如果對於環境有一定的關懷,期望將人的情感與土地緊密結合,可以像我的許多同屆一樣去NGO;想自己從無到有生出一本計畫書可以去土地規劃顧問公司;那像我自己在營建署的工作除了審議土地規劃顧問公司呈上的案件,還負責修土地空間使用相關的法律。

Q6: 地理身為一個跨領域的學科,對於學地理的人在工作上有什麼幫助?

  我覺得地理系的優勢很多,像是規劃分析的能力、GIS等使用的能力,地理系的學生都很厲害。大部分人在運用資料時並不會像地理系的學生會特別注意到座標系統的差異,但這其實也是很重要的一環!而基本資料能力跟分析的能力是說,同樣一件事情,對不同的環境的認知會影響對決策的看法,所以地理系可以更了解間尺度上不同面向的事情樣貌。再來就是可以更清楚事情的人文脈絡在哪裡,像是學都市計畫的人的核心精神,會偏向關注政策的執行性、法制上的合理性,地理系因為對人文有了解,會對土地較有關懷,更能綜合考量。

  總結來說,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科學,想做什麼都可以。地理是一個溝通的橋樑,可以透過簡單的舉例就讓大家了解不同學科關心的點在哪,轉譯不同領域的人的想法。地理系是個基礎,但也可以快速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學系。

Q7: 你覺得讀地理系的人在職場就職時有什麼能力是需要加強的?

  地理系在規劃界可能遇到的挫折就是在法規方面並非專業,會需要額外去強化。而這其實不是指要把法條背的很熟,而是要理解為甚麼國家要有這樣的脈絡、法規的核心精神是甚麼,等到之後實際工作時有需要再更深入了解再仔細了解法條就好。再來就是地理系在業界的資源、人脈較少。地理系有自己的專業,不過我們是跟自然或是當地的人較熟悉,較缺乏公務、實務方面的人脈。像是地理系跟學術界、教育界有較多連結,但跟決定公共政策的單位連結較少,我們可能可以對政策提出很多很好的意見,卻不一定可以有完整的機會參與到相關的討論。

Q8: 對於對未來規劃感到茫然或沒有方向的學生,會想要給予甚麼建議?

  地理有很多的面向,可以從自己有興趣的出發,多方的去接觸,找尋自己的理想,去建構自己未來想走的方向。想像一下如果有個工作,自己做這工作20年會不會受不了,會不會跟自己的個性太不合了而很不快樂。如果還是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可以問身邊的同學、老師,請他們作為一個認識你的人,給予一些建議。在找尋方向的路上,不用一下馬上就決定好要幹嘛,但也可以多接觸不同的東西,像是去實習,然後看能得到甚麼東西,等有方向了以後就去實踐。

採訪者: 周敬棋、王睿民、簡微、林韋翰

劉璟峰,台大地理系畢業,修畢台大教程。曾為北一女地理科實習老師,今以劉成霖為藝名在全台各地、各大補習班擔任教師,於國中、升大學、重考、警專、公職補習班皆有授課過,並擁有自己的教學系統、教學團隊,且參與各大參考書出版社、數位教學平台教材製作,同時為投資理財專家。

Q1: 請問學長就讀台大地理的原因為何?並為何以教職為目標?

  起初是就讀資工系,中間一段時間休學去拍電影,復學之後想從事收入不錯的工作。那時候補教業很熱門,就決定當補習班老師。相較於其他科目,我認為地理是一門必要且同業競爭較小的科目,就決定轉系到地理系,唸了之後也在地理系找到興趣。

Q2: 除了教師外,學長認為地理系還有哪些出路?

  地理系看起來比較沒有在產業鏈上,很多人會很惶恐,因為出路好像很不明。但其實不用怕,很多東西跟科系無關,跟自己比較相關,要找到自己的熱情以及自己的所學真的能運用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其實越冷門,技術越寡占,相對容易存活,能避開走競爭過於激烈的路。

  

  我認為技術地理這塊很有發展性,不管在商業界、政府界或學術界都很吃香;自然地理偏研究,走學者類型的話就可以有很多區塊可以深入探討;而人文地理是綜合面向的東西,沒有標準答案不太能反覆測驗,但卻可以培養多元的思考方式,雖然並不一定有直接對應的職業,但卻可以把這統合思考的方式應用在各個地方,像我現在也會把這些地理概念應用在股票上面。

Q3: 想請問學長在台大地理系所學(例如:專業知識、國際及跨領域視野、分析能力……等)對你在投資時有什麼樣的幫助?

  有的,台大很少有系所是文理結合在一起,學過的東西都不會白費。例如澳洲森林大火與就可與牧業、小麥價格連結,很多現象、時事都可以去聯想。擁有人文社會與自然的概念,就會知道怎麼統合、分析,而我把這些股價走勢建構成模型透過最佳路徑分析與不同資訊建構成資料庫來做一些類似疊圖等概念的也有關聯,學習的路程不會白費,相關知識亦可作為投資時的判斷依準。

Q4: 高中地理與大學地理有何差異?

  高中地理多是國中延伸,加上一些議題的探討,但是實際的教學現場因為時程的壓縮、而變成有很大一部分老師在趕課應付學校考試導致比較填鴨而沒有足夠時間交代背景;大學地理則比較有趣,會詳細解釋各個理論,比較著重於分析與應用。我認為高中地理課業蠻重的,在各科目時間排擠下還必須在很短的時間裡消化自然地理通論跟人文地理通論,要一個一個仔細地理解成因、過程、影響,時間上不太允許,所以本末倒置讓人誤以為地理以背誦居多,且地理資訊系統(GIS)由於教學端本身可能在學期間光是要應付龐大的教育學分就已分身乏術,造成進入學校後的引導不佳。

Q5: 許多高中生認為地理是死背的科目,想請問學長教學時有沒有用什麼特別的方法讓高中生對地理感興趣?

  要考慮在小朋友眼中,什麼是有趣的。在這個年紀(12-18歲)的小朋友,他們有很多無處消耗的精力,他們如果喜歡打電動,可能是因為他們能獲得即時的回饋,但讀書有時候不見得能得到回饋,因此便會感到無聊。因此要嘗試做有趣的老師,不管任何科目都是如此,提供學生上課的誘因,讓學生覺得有參與感,不只是應付考試,他們就會覺得有趣。因此學生若對一門科目沒興趣,往往不是科目無趣,而是教學者本身太無趣。

Q6: 該如何培養教學能力呢?為何學長最終選擇教高中生而非國中?

  如果要考教甄,會需要大量的教學經驗,可以先在一些不限教師資格的學校開始教(累積經驗),從教國中生開始,因為他們比較會和台上的人互動,可以從中學習控制場面、帶動氣氛的能力。備課時建議把內容準備到高中的程度,因為地理這門科目不像其他理科需要很多先備知識,如果可以講到國中生都懂,那高中生也一定會懂,這樣就能夠有足夠的底蘊,不怕被挑戰。而我最終選擇高中的原因是因為高中的課程較深,可以探討更多議題,對我而言比較有挑戰性。

Q7: 修習教程對於教育志業有產生什麼正面的幫助嗎?

  起初我著重於追求教學技法,但教程把重點放在教育心理、哲學,短期看似對自己沒什麼幫助,但對教育而言卻是必要的訓練。因為人會疲乏,一年365天都過著一樣的生活時,容易失去動力,此時這些教程所學的知識就會變得很重要,能夠維持教育者的熱忱。我也歡迎大家來修教程!當初有想過為什麼台大要開教程,師大、教育大學體系出來的教師不是已經很多了嗎?後來覺得因為台大是綜合性大學,學生的同質性沒這麼高,想法會非常多元,這對教育而言是一件好事。

Q8: 對於確定以教職為目標的人,你認為還有繼續攻讀研究所的必要嗎?研究所學歷對於教甄或教學工作上會有什麼樣的幫助嗎?

  我認為有修教程的同學要讀研究所,畢竟這樣要當教師的話會有更好的待遇。建議在大學階段就考到教師證,研究所時可以兼課、試著考教甄,累積教學經驗,畢業之後考教甄會比較輕鬆。而沒修教程的同學,也能試著攻讀研究所,因為大學四年往往是所有東西都只碰一點,但不建議大學畢業就讀研究所。我建議可以出去闖闖,了解世界需要什麼;或是在大學期間透過實習,了解自己缺乏的技能,然後填補起來。

Q9: 有什麼給想走教職或補教界學弟妹的建議?

  個人而言,修教程是因為要給自己留後路,補習班可能會因為少子化沒落,例如以後可能就沒有重考班,算是分散風險。修教程、走教職的話,心態上不要把自己只當成是一名地理老師,要把自己當作是地理教育的推廣者,甚至也可以當成是youtuber,讓人生綜合一點。此外,要先熟悉教學課程的模式。課不要亂修,要聚焦。要先知道自己想當怎樣的老師,再統合,找到要修的課。最後,不管要不要修教程,大學時都要懂得累積自己的作品集,免得之後找工作時只剩下一張漂亮的成績單。每次做報告都要想成:這是大學時期可以留下來,記錄自己學習歷程的東西。重視每一份報告,之後出去就有豐富的作品集。

Q10: 學長認為有什麼樣能力或人格特質的人適合念地理系?

  其實沒有什麼特別適合的特質,重點是要能找到一個能點燃熱情的科系。在地理系,可以很概括、多元地去修很多種學問,然後「生命總會找到他的出路」。我建議可以不要只修地理系的課,多去外面看不一樣的專業、課程,然後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會發現其實在地理系有很多相關領域可以結合。

Q11: 身為一名高中地理老師,有甚麼話想對高中生說?

  在國外大學有很多不分系,而地理系就提供了一個像那樣綜合的環境。對於高中的任何知識,都可以在地理系找到一個連接點。若是對高中的基礎科目有興趣,在大學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延伸,如對數學有興趣,就可以朝計量地理發展;若是對生物、化學有興趣,則有生物地理可以深入探討。

採訪者:沈姿雨、周侑利、林宏祐、張書明

黃丞瑀,大學就讀台灣大學地理系且雙主修生傳系與藝術學程,現職為社會企業(零售通路)行銷專員。

Q1: 請問學姊現職為哪家社會企業公司?主要是針對哪一面向的社會議題?

  目前是在里仁從事行銷工作,我們公司是一個推廣環境保育和有機農業的零售通路,透過與有機農友契作,穩定農友收入,並鼓勵食品廠商以有機原料製作無化學添加的農產加工品。

Q2: 請問學姊一開始是由什麼管道認識當前的公司?且當初是有什麼想法及初衷而踏入社會企業相關領域?

在課堂上曾經聽過這間公司的介紹,後來發現家人親友也有購買里仁產品。 我一開始不是為了想去社會企業而去社會企業,而是因為我很喜歡懷抱熱忱的人。在這個領域中的人總是給人很有熱忱的氣質,當時就覺得「好酷!」,我也想讓自己成為像他們這樣子的人,而且現在也的確覺得我的工作是很有使命感的一件事情,確實正在幫助台灣有機農業和土地生態。

Q3: 就業後對此領域是否有不同的收穫及看法?

  一開始覺得行銷工作就是在賣東西、說服他人,但在進入行銷領域後,發現行銷是一種雙向溝通,要先認識消費者,聽見消費者的聲音,才能夠真正回應他們的需要。

Q4: 請問學姊認為地理系的學生在社會企業領域中就業有什麼優勢及劣勢?特別是產業行銷的部分?

  在地理系中我們常需要運用到整合能力來完成作業或報告,只有數據或文獻資料都是不夠的,需要整合思考來分析、了解脈絡,也必須要考慮到呈現方式等等。做行銷也必須要綜合很多因素來思考,要考量到整體方向和細節執行,有點像是地理中不同「尺度」的概念。與消費者溝通時,要思考用怎樣的角度溝通較恰當,跟製作地圖時,思考如何詮釋資訊給讀者,都是差不多的概念。

Q5: 和學生時期相比,進入職場後帶給你最大的衝擊是什麼?又如何去適應或克服呢?

  當學生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想幹嘛就幹嘛,想翹課就翹課;而在職場上就沒有那麼高的自由度及時間。我調適的方式是在工作的同時,思考現在在做的事對我的幫助,以及和這個世界的關聯是什麼。只要想到正在做的事情對自己和他人都是有幫助的,就可以很自然地將工作當成自己的作品或小孩,投入很多心力也不會覺得是負擔、沒有自由。

Q6: 畢業後為什麼直接決定投入職場,還是是否有想過要繼續往研究所前進?而除了現職的工作,當初畢業時還有考慮哪些工作嗎?

  我原本還有考慮過繼續攻讀研究所,但那時候覺得自己要跨出舒適圈,想要做點不一樣的!當時已經當學生太久了,覺得再怎麼當也不會變太多,再加上之前做過大專生研究計畫,發現自己其實不太喜歡做研究,因此直接進入了職場。而在思考自己想要做的工作時,我覺得第一點是一定要對社會有正面影響,我不太能接受自己工作只是為了賺錢,再來我希望自己能樂在其中,而現在的工作兩點都符合。

Q7: 學姊對於未來有意願踏入行銷領域的地理系學弟妹有什麼建議?

  一個開闊的心是最重要的。行銷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適不適合,而適合與否就關乎人的心。因此,我覺得多參與各項活動、拓展視野是滿有幫助的。也可以透過籌備活動,訓練管理專案的能力。再來可以修習行銷相關課程,包括行銷學、傳播學、媒體寫作,還有藝術相關:像是色彩學、服裝設計。我覺得這些課還蠻有趣的,多方嘗試修課,不要設限,因為最後得到的往往會超出你的想像,雖然並不一定是能立即在修課當下所感受到的

Q8: 為什麼想要雙主修生傳系及藝術學程? 可以簡單分享一下他們在大學期間對您的影響嗎?

  在修課的時候我不會預期我會得到技術上什麼樣的收穫,我修這些課是因為我覺得這些課很有趣,再來也是希望認識那些與我有相同興趣的人,並藉此學習各領域專業思考的邏輯脈絡。因為我覺得技術層面的東西都是很容易學的,而且在社會上取代性高,重點是每個領域背後的思維模式,那才是最核心的能力。而認識不同領域的人,了解他們的思考,可以拓展自己的視野,也可以讓自己思考的層面更廣。

Q9: 有什麼建議給想要來台大地理系就讀的高中生嗎?

  如果是原先就對地理有興趣的同學,歡迎來讀台大地理系!這裡的課程非常多元,有對人文的關懷、對自然生態的探索,也有對地理資訊的分析等等,學起來一定會非常過癮。如果還不了解自己的興趣,地理系多元的課程剛好也非常適合探索,等到有確切的認識後再開始深入鑽研也很好。

採訪者: 陳子安、歐德昱、劉鎮臺、吳孟哲、莊斌宇

楊佳榮,台大地理系輔社會系畢業,後赴美研讀地理學碩士,碩士畢業後進入ArcGIS開發公司Esri實習,成為軟體工程師後持續待在科技業,對地理的熱情轉而展現於文字和影像創作當中,現職為軟體工程師及podcast《旅行熱炒店》主持人。

賴彥甫,在大學與研究所期間就讀台大地理系,並前往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教育學院取得第二個碩士學位。擅長文化地理學相關研究領域,例如:音樂地理學與性/別地理學。現擔任拓普國際教育事業的執行長,主要工作在於帶領學生參加地理奧林匹亞等學術活動,並從事國內、外升學輔導工作。

許景舜,台大地理系、台大地理所碩士。專長為地理數據科學。就讀博士班期間決定從學術界轉往業界發展,投入地理資訊科技相關領域的工作。現職於崧旭資訊顧問公司。

杜亞訊,台大地理系畢業,大學期間曾至導覽公司、社區規劃師工作室實習,累積專業技能,實習過程中,經過不斷反思與修正,找到自己真正興趣所在,大學畢業後創辦找自己生涯探索團隊,主要是為了幫助迷惘高中生解決大學科系選擇上的難題。現在就職於教育部南區地方創生推動中心。

Jeffrey,台大地理系畢業,後赴香港中文大學取得文化研究碩士學位。大學期間和朋友共同創辦地理自媒體,致力於讓地理面向大眾。曾經夢想成為學術工作者,後決定投身行銷領域,現職於金融業。

上篇:從夢想成為學者到投身金融業⸺ Jeffrey:不是順風順水,而是把握機會證明自己

下篇:給求職中的你:Jeffrey 如何看待面試者?

陳欣婕,台大地理系畢業,後至德國卡爾斯魯厄應用技術大學(Hochschule Karlsruhe)取得Geomatics(地球空間資訊科學領域)碩士學位。曾任職於德國Baumgardt Consultants、返台後任職於Gogoro公司,現於LAUTEC Group擔任GIS Consultant,專注於亞洲國家風電再生能源相關決策之空間數據分析。深信在依循興趣的探索後會找到熱愛之處,喜歡嘗試與挑戰新事物。

黃瑞宇,臺大地理系、臺大地理所畢業,專長為空間資訊,碩士論文與遙測影像判釋相關。曾任教於金甌女中,現為中山女高地理科教師。

翁葳,台大地理系畢業,後赴英國牛津大學取得碩士學位以及德國洪堡大學地理學博士學位。關注於亞馬遜森林環境、南美洲議題、地表模式等研究,現任職於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地理新知


  你對於地理學的想像,是否只縮限在國、高中課本中對於地圖投影、各地風情、氣候地形等等的介紹呢?其實地理學遠遠不止於課本上的內容,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新的概念或技術,都與地理學領域有高度相關。快來看看當今熱門的新議題與新科技當中有哪些地理學的蹤影吧!


從開放資料看待行人地獄 — 街道與人本的距離

文/陳冠羽


2022年12月,CNN刊出的一篇報導指出台灣是個行人地獄,提醒全世界前來台灣旅遊的旅客,務必注意危險的交通情況。該報導刊出後,再度激發起國內媒體以及民間團體對於台灣交通環境的關注...

在Medium上閱讀🔗

台大周遭YouBike短缺的背後,藏了什麼樣的調度問題?

文/蘇昱齊


為減少私有單車數量,台大校園於2020成為了YouBike2.0的試辦地點,並在試辦成功後之後正式續留,我們也早已習慣YouBike穿梭校園的情景。然而,即使校內調查顯示使用者對YouBike滿意度超過半數,支持續留的比率甚至達到97%,無車可借的抱怨似乎始終沒停過...

在Medium上閱讀🔗

從「對抗性地圖」看地圖背後隱藏的權力紛爭

文/李旻、許硯博


「對抗性地圖」(counter mapping),一種對抗當局對於地方權益的忽視,並凸顯地圖成為賦權與表達抗議的媒介力量,這個概念由Nancy Peluso在1995年提出,為了填補印尼被政府忽視的森林區域,當時繪製地圖是為了伐木以及採礦的需要...

嗶嗶!你越界了!看無形的「地理圍欄」如何框出一個個小世界

文/賴奕達、張淯翔


編者試想以捷運站作環域建立地理圍欄,因捷運站周圍人潮較多,可作為 Uber 動態費率的調整範圍;或作為 PWS 災防告警系統針對車站相關事件進行細胞廣播的範圍。一、什麼是地理圍欄?地理圍欄 (Geofencing) 是一種透過定位.....

第一個用生物命名的地質年代?!!談談什麼是人類世(Anthropocene)

文/陳盈璇、張耀仁


這幾年,各個學科有一個共同的熱門關鍵詞—「人類世」。人類世一詞起源於一場2000年由庫埃納瓦卡(Cuernavaca)在墨西哥舉辦的會議,會議的參與者包含了研究地球海洋、陸地表面以及大氣等領域的專家。正當一組科學家陳述著.....

擔心在室內迷路嗎?那還不快來認識一下「室內導航」!

文/倪楷恩、鄭翰


LBS (Location-based service) 基於位置的服務:此概念為行動終端裝置(智慧型裝置)和網路的配合,行動業者透過無線電通訊網路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取得行動終端用戶的位置訊息(地理坐標)並在GIS(地理資訊系統).....

穿梭鹿耳門的前生今世──中石化安順廠污染與其後續影響效應

文/王芊瑜


對於台南海岸,你會有什麼樣的想像呢?鹹鹹的海風、紅樹林、一望無際的海岸,配合觀光政策成了一個舒適的環境供遊客們遊憩,但數十年來,這塊土地卻因為嚴重被汙染而有著不光鮮的過去.....

以社會—生態系統架構分析大西洋西岸及加勒比海域獅子魚族群捕捉活動

文/黃筆笙


傳統上生態學的研究取徑包含以生物族群為主的族群典範(Population Paradigm)以及生態系統為主的生態系典範(Ecosystem Paradigm),研究生態學的自然地理學者對於上述兩種取徑也有所著墨。然而除了傳統的生態取徑.....